放飞
发布时间:2012-11-21 20:42:17 浏览次数:261

    一、案例背景资料
亮亮是我们班的一名男孩,他性格活泼好动,十分聪明,又很会玩,常常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令老师防不胜防。因此,他经常违反纪律,没少挨教师的批评,也是班上有名的小捣蛋,多数幼儿不爱跟他玩,因为和他玩了后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久而久之,他便成为我们老师心目中的“皮孩子”,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当然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案例事件描述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玩游戏,突然男孩子们都兴奋了起来,原来,调皮的亮亮不知从哪里弄到一只旺旺牛奶罐,正开心的当球踢着,咕噜咕噜的叮咚声一下吸引了许多的孩子,他们放下手中的玩具,也参与到踢球的行列,不一会,玩的满头大汗。结束音乐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竟。
区角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刚进入游戏,谁知亮亮又悄悄的溜出活动室,拿了一个空的饮料罐在走廊下当足球踢,玩得可带劲了。佳佳也溜到了门外开心的加入亮亮的踢球队伍,不一会又有几位男孩偷偷地跑了出去加入了“踢球”队伍……
事后,我想:一个废弃的空饮料罐,却能让孩子们玩得如此尽兴,如此投入。这从某种角度上是不是反映了我们为孩子提供的许多玩具并没有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于是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烁。
下午,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和一个饮料罐玩“赶小猪”的游戏,刚想讲解“赶小猪”的玩法,却发现亮亮把易拉罐踩在了脚下,做了一个金鸡独立的高难度动作,于是,我灵机一动,没有作任何说明,只要求孩子们用易拉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听到我的命令。孩子们开心的在场地上玩起了易拉罐,大多数男小朋友都把易拉罐当球踢,我又有意识地说了一遍:“易拉罐除了可以当球滚还有没有其它的玩法?”亮亮听完我的话,拿起纸棒把易拉罐放在地上,用纸棒向前不停地赶易拉罐,易拉罐向前滚动的玩法吸引了其他小朋友,许多孩子也模仿了起来。不一会他又从筐里拿了几个易拉罐竖堆在一起站在上面当高跷,一会他又拿起易拉罐做起了器械操……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他把自己想的许多玩法讲给小朋友听,而其她幼儿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加上受亮亮的的启发,玩得方法也开始多起来了,有的幼儿几人一起玩走迷宫,有的幼儿合作将易拉罐排成间隔的一排当障碍物,来回绕着跑,还有的幼儿合作将易拉罐排成一横排,当保铃球打,有的幼儿把它摆好练习双脚跳,单脚跳,侧前跳,有的小朋友走S线跑、有的把易拉罐摆成一排,在上面练习平衡,有的几人一起把易拉罐放在一起踩梅花桩……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明着新玩法,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一个小小的易拉罐在孩子的手中变得有了生命,成了有趣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也惊奇地发现平时活动不认真的亮亮小朋友,此时玩得非常入神。

    三、案例分析和思考

    教师研究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孩子。观察、发现孩子,了解孩子,特别是那些在常人眼里认为的特殊的孩子。作为幼儿教师,面对三、四十位孩子,如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确实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最主要的是经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反思”。从上面的事例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张扬个性,保护天性

    《纲要》中提到:“教师应抓住偶发的事件,通过环境的创设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中,我们也知道靠二三十分钟精心设计的室内集体教育活动很难将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眼睛不能盯在“课”上,要把每天的户外活动也作为落实目标的课程来研究,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案例中的亮亮由于“节外生枝”的一次玩易拉罐,引发了易拉罐的一物多玩,并完成了教师的游戏活动目标,也是在他的节外生枝的启发下,小朋友们玩出了易拉罐的许多玩法,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活动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景,巧妙地在幼儿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却引起了幼儿的思考讨论,最后上升为对事物的认识,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节外生枝”的新生成,给幼儿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次次充分表达的机会,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幼儿从一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要多给幼儿自由的机会。在“一物多玩”中,我看到了亮亮的“闪光点”,看到了他的聪明才智,独特思维。因此,我们应提供亮亮广阔的自由的自然的发展空间,创造自由的氛围,让他的“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变成有效的,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从而也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2、开发潜能,发挥创造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孩子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发展,是幼儿体育游戏的目标。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表面来看,孩子是在自主游戏,但实际却处处在教师的操控之中,游戏怎样玩,材料怎样使,教师都事先准备好,事先告诉给孩子,孩子不用自己想,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孩子在活动中是被动的,没有创意的,孩子在活动中,只是满足了身体上的需要,而更多心理上的、思维上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而《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师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他只是孩子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孩子个性的“场”,让孩子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要发挥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不可忽视,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角色转换。当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时,教师是动作的示范者;当幼儿“探索各种玩法”时,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当幼儿寻求帮助时,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当幼儿练习高难度动作时,教师是幼儿的保护者。而无论以什么角色出现,教师始终要处于隐性控制地位,以“同伴”、“朋友”、“合作者”的身份去引导幼儿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弗洛姆曾指出:教育是与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潜能相一致的,我们可以说,信任孩子就意味着信任幼儿所具有的潜能。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自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如上面的事例中,教师通过观察亮亮的“金鸡独立”等的独特玩法,从而启发亮亮的“一物多玩”,再则引导其他幼儿自主探索器材的多种玩法,以发挥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时考虑因人而异,层层递进,使幼儿由一人玩过渡到多人合作玩。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真正是活动的主体,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的各种潜能得到了发挥。

    3、聆听童音,解读童心

    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亲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孩子,把孩子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尽显孩子的个性。而幼儿的个性也是有个别差异的,从上面的“一物多玩”的事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能从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动机和乐趣而无须教师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较强,常常要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还有的孩子相对比较外向,社会性交往需要较强,愿意帮助别人等。亮亮也许就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吧。每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她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语都在展示一个色彩斑斓、富有活力的美好世界。正如马拉古兹在名为“其实有一百”的诗中所表达的观点: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谈话方式,还有一百种……每一种个性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并尊重她们的个性,她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正如案例中的亮亮,每个幼儿除了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我们如果长期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就如案例中的另一部分幼儿,她们只会跟在别的小朋友后面玩,自己却无法想出更好的玩法。让我们精心呵护这些刚刚出土的幼苗吧,创设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使他们在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如鱼得水,张扬个性。

    教育追求的是幸福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发展孩子个性,发掘生命潜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立足孩子的发展,让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个性,闪烁激情,让我们解开孩子身上的绳索,为他们构筑能让心灵放飞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飞扬,让他们的情感尽情挥洒,教育能做的只是点燃孩子心头那燃烧的火把,构筑真正能让他们的心灵得以栖息的圣土,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的沃土,从而使教育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成为孩子的个性被发现、被尊重、被激活的过程,也是孩子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只有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其放”、“百花争鸣”,学校才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让我们“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学会倾听儿童,观察儿童,不要再象花园里的园丁一样把枝儿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让它们返回到大自然中去,成其个性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