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的“假”
发布时间:2012-11-23 21:50:18 浏览次数:252

    当前,幼儿园正深入开展教育改革,教师们接触到了很多有关课程实施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互动、体验等。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都努力实践这些理念,尤其是在组织公开教育活动时。然而,经历了许多活动现场并仔细分析后许多许多活动的热闹、精彩知识假象,由于理解的肤浅、认识的偏颇,许多活动都没能很好的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假开放”
    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凸显让幼儿自主学习的理念,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活动上看起来井井有条,幼儿操作的投入认真。但是我知道哪些幼儿操作哪些材料,教师早已作了安排,有些材料幼儿甚至已经操练过了。开放的活动应该包含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材料等,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开放的幼儿,即幼儿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限制了幼儿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利,其他形式上的开放也就不能称为其真正的开放了。
    “假体验”
    一次社会领域活动,教师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从而萌发关心残疾人的情感,准备了眼罩让幼儿体验盲人的生活不便。没想到幼儿戴上眼罩后感到很新奇,表现得很兴奋,有的嬉笑出声,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对眼罩本身产生了兴趣,不时的看一看、摸一摸。。。。。。显而易见,教师的出发点虽好,但幼儿的实际表现与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合通过体验法来获得的,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即是再逼真也不可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就这个案例而言,与其说是体验不如说是游戏。
    “假互动”
    在活动中,教师频繁的问幼儿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幼儿不需思考,张嘴即答,教师和一名幼儿有问有答,好不流畅,而其他幼儿则表情漠然,似置身事外,对于某个问题如果幼儿的答案总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便不厌其烦的追问,可幼儿就是无法和教师心有灵犀,于是,面对众多的观摩者,教师急得满脸通红。这样呈现出来的教师的积极提问和幼儿表现的消极应对,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的应答,只有关注幼儿的需求,让幼儿的思维和老师、同伴的思维互动,让幼儿与材料互动,才称得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假生成”
    由于生成的理念备受推崇,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纷纷加以运用。于是,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假想好了一个生成环节,希望在活动中得到落实。然后在活动中,积极运用教师自己生成的生成环节,将孩子回答得方法用以扼杀。教师对幼儿的某些有价值的想法听而不闻或虚与委蛇,完全按照自己预设好的方案将幼儿引入早已设计好的过程中。这是虚有生成的名而实质上还是预设。
    活动中如何生成课程内容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敏感的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恰当的回应,这些课程内容可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有效利用,则能事半功倍。
    细细想来,教学中的假提问,假倾听,假讨论等现象不甚枚举。由此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教育改革虚有其表?我们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只是为了让教学活动中更热闹、更好看?我们真的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出发践行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