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告状
发布时间:2012-11-15 21:18:40 浏览次数:255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 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拆开饼干盒,小红马上会拉拉妈妈:“你看小华在干什么?”意思是问:“我也可以吃饼干吗?” 有的告状是一种特殊的请示。例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小华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妈妈说:“看电视时哪个人都不应该讲话。”不一会儿,爸爸低声说了一句话,孩子就大声地告诉妈妈:“爸爸讲话,影响我们看电视。”孩子的这种告状也不是告发,而是一种特殊的请示方式,希望爸爸和自己一样,都遵守妈妈定的“规则”,同时也请示妈妈公平对待自己和爸爸,即“要讲话,都准讲话,要不准讲话,都不准讲话”。 有的告状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例如“老师,某某拿别人的东西”、“某某不好好地坐”、“某某说话”、“某某在幼儿园还哭鼻子的”…… 这是孩子为了让老师和家长注意自己,“我”没有拿别人的东西,“我”坐得最好,“我”没说话,“我”没有哭鼻子,希望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 有的告状是想借助于成人的力量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例如,小红的“火车”被小华拿去玩了,小红要不回来,就会告诉成人,“小华抢我的火车”。告状的目的,就是希望成人帮助他要回“火车”,而不是要成人惩罚被告。 当然,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或对某一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想借助于成人的力量去惩罚对方,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毕竟是少数,因为幼儿的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所以,对于幼儿的告状,我们不能把它完全当成一件坏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从孩子的“告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