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从视角出发
发布时间:2012-11-29 10:11:16 浏览次数:293

 

工作两年,都是接手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们可以跟他们讲道理,与他们讨论问题,有些话也只要点到为止。但是,前不久在小班待了三个星期。这才发现,原来年龄差异导致思想、行为的差异真的很大。面对这种差异,老师与孩子交流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其实,在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是不准确的。只是我常纳闷:为什么孩子们常常无视我说的话?记得,刚进小班时,我要求小朋友倒豆浆前手不要拿着杯子玩。但是几天下来,还是有很多小朋友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于是在某一天吃点心时,我拉住一个宝宝,问道:“能不能玩杯子?”孩子摇摇头。“杯子放哪里?”我接着问。“放手里。”孩子回答道。”我突然间意识到:原来孩子们根本没有明白我说的话!我竟然站在了大班幼儿的角度与小班的孩子们在交流问题!事后,我思考良久:该如何与小班的孩子交流?我想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借助概念听懂一些话,挖掘话语深层内涵,所以我们与他们交流时只需轻轻点拨即可。但是小班的孩子孩子多以直觉性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于感官和动作来进行思维。小班这段时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时,应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不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对的。于是第二天,我开始尝试着站在小班孩子的角度做事情。当我告诉孩子们喝豆浆前杯子放在桌子中间,吃饼干时一只小手盛在下面接住饼干削以免饼干落在桌子上时,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懂事的遵守了吃点心的规则。我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这只是我对小班常规管理方面的一点点感悟,但是对于小班年龄特点,我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例如在《叮叮当》活动中我是这样子问的:“小罐子发出什么声音?”有的孩子回答我“玉米的声音、石头的声音。”但是当我换一种方式问孩子“小罐子唱着什么歌?”时,孩子们说道“咚咚咚、哗啦哗啦哗啦。”等拟声词,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又例如在《大雨和小雨》活动中,我用谈论下雨的方法直接导入。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既枯燥又深奥。第一内容过难,第二内容无法吸引孩子的眼球。在吃了几次闭门羹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过于专业、过于生硬的话对于小班孩子而言是完全没有吸引力,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小班的孩子们更适用于直观的表述事物的表象。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让其感官、动作在前,言语在后。

我接触小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深深体会到了年龄的特点差异。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哪个年级,都应该多多了解小、中、大班年龄的特点,只有心细的站在不同的视角对待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才能够有资格成为一名细心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