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矛盾与冲突中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发布时间:2012-11-25 21:05:42 浏览次数:267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冲突是比较常见的,幼儿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原因一般是因意见不协调的认知冲突而引发的行为冲突。冲突发生之后的协调郭晨是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一个关键时期,而幼儿解决冲突、达到协调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理解他人,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幼儿合作与分享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幼儿的交往活动中,冲突不仅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是必要的,他是提高幼儿交往技能的重要契机。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与他人发生冲突。5—6岁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总得提点是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儿童交往的社会背景理论强调社会背景的作用,认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交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环境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非常有利的。大班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获得同伴的欣赏,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关注,这种心理表现导致他们需要建立广泛的同伴的关系。随着幼儿注意的广度的扩大,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同伴的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较差,心理发展的需要与现有的交往能力与技能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因此造成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在日常交往中经常出现争执不休、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莽撞做法,时常发生冲突与争论。然而,冲突可以增加好机会。皮亚杰的观点告诉我们,冲突对于削弱自我中心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意见可以迫使幼儿对照他人的观点来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之间会尝试使用分工、合作、协商等办法进行交往,在此过程中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结合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学会做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使他们通过争执、尝试、讨论、内化的方式,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