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2-12-10 22:03:24 浏览次数:255

     饶萍撰写的论文《关于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在《江西教育》2010年第33期发表

    【摘要】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教师提问的策略对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深化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激励幼儿更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指导幼儿的探究更加缜密和细致;引导幼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科学结论。而教师无效的提问容易将他们带入误区,抑制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策略的、经过精心构思的,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既能帮助儿童深入探索,又决不替代儿童进行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更像是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而不是一个杰出的乐手。因此对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提问的策略进行探究 、并探讨提问中语言的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教师提问; 提问的误区及策略; 提问中语言的艺术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产生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科学探究;指导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提问成了科学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曾有教育家将它比喻成“教学的生命”,由此可见提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是幼儿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动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却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在教育实施中教师提问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主要表现有:

   表现一:判断性提问

    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这个还是那个?”。如活动“生活中的弹性”中,教师出示各类物品让幼儿分别说出它们是否有弹性,“木板有弹性吗?”“海绵有弹性吗?”等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探究的过程,幼儿通过简单的思维,表面的认知事物,提问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性思维。

    表现二:叙述性提问

    其典型形式是“你看到了什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玩了哪些东西?”等,此类问题只是让幼儿对操作材料或活动过程用语言进行描述,并未能刺激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对实现活动目标无实际的意义,问题只是为提问而提问,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没有根本性的帮助,是形式性的提问。

    表现三:盲目性提问

    提问是为促进活动目标的完成而设计;是为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中心进行探究而设计的。教师应依据探究的目标或原理设计问题,提问指向要明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幼儿逐步向探究原理迈步。而一些教师往往是泛泛而言,指向不明确,缺少一致的目标,甚至偏离目标。如小班活动“镜子里的我”重点是探究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而教师的部分提问却没有围绕目标进行提问“你的镜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偏离了活动的中心,为了体现深层次的提问教师又提问“为什么镜子里能看见你?为什么你笑镜子里的你也会笑?”类似高难度的问题等,教师过多的提问跟活动主体不相关的提问,不但对活动无帮助,而且还容易打断幼儿的思维,干涉幼儿的探究。

    一、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无效的原因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主要是因为:

    1、教师教育观念引起的教育行为习惯性。

    在科学活动中,尽管教师们习惯了借用提问的方式来推动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然而提问的的环节和形式都是比较传统和模式化的,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提问的方式、内容、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而偏重于教学提问的具体形式。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提问中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提问,这样的提问也就很难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与功能。

    2、教师对科学活动提问的目的认识不明确。

    为什么而提问?提问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什么目的?提问后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的问题。而我们却不难看到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是含糊不清,不知所以然,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是否有助于活动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提问的无效性也体现在了对提问的目的认识不明确上。

    3、 教师缺乏科学活动提问的策略
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引导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励幼儿积极探索;无效的提问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态度。而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们在活动中却很少为:“该怎么提问?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最恰当?这样的问题是否适合我班幼儿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表现出在提问的启发性、层次性、适宜性等方面的安排欠妥,从中也看出了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刘占兰教授曾指出,提问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提问是否合适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一个活动的成败,可见提问策略的重要性。

    二 、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主要策略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及我园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认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鼓励性提问,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并得到肯定。如;在“给磁铁找朋友”的活动中,教师提问“谁能来帮助磁铁找到它的好友?”“谢谢你,你还能找到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你真棒,你都给磁铁找到了哪些好朋友?”等等激励性的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热情与兴趣。教师不应该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对孩子出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幼儿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某个孩子有优秀的表现后,教师还可鼓励其它幼儿发表不同的看法或分享观点,“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从而扩大参与面,培养全体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思考和探索活动。

    (二)启发性提问 ,帮助幼儿打开思维之门

    启发性提问是活动中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活动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启发性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启发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如在小班“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棉花、卡纸、橡皮泥、积塑、布等各种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吗?”这一提问能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幼儿操作后教师可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如:“你是怎样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你是怎么做的?”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启发性提问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道路;为幼儿的思考提供了铺垫,在提问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层次性提问,丰富和加深幼儿的经验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其科学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即提问要由易到难,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是吃什么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 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

    (四) 发散性提问,扩大幼儿想像的空间。

    发散性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又如在活动“快捷的交通工具”中教师提问:“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汽车?”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发散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五)情景性提问,引发幼儿对生活情境的回忆

    情景性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教师的提问可将幼儿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让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进行联想和想像。如在“认识轮子”的过程中,教师提问:“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有轮子的?”引起幼儿生活情景在头脑中的再现。教师又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可以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挑战性,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幼儿说了好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

    三、科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语言的艺术

    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是完成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提问的语言艺术也是不容忽视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

    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的错误理解。如“角”与“脚”的区别。

    2、简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简炼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

    3、亲切

    教师提问时在语调、语速的控制上要做到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语言要亲切,使幼儿能非常自然地听清问题,并能从容不迫地思考、回答问题。